上海藍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世紀互聯藍云”)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世紀互聯的全資子公司。世紀互聯藍云專注于面向企業的“云 ai 邊緣計算”服務,是公有云服務代表性企業之一。該公司ceo劉啟航先生在信息科技領域深耕27年,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從事高能物理計算模型研究及數據中心管理工作期間,與歐洲核子中心html創始團隊一起搭建了中國第一個互聯網聊天服務器。他曾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長期從事數據庫和應用軟件開發工作,回國后曾服務于索尼、微軟、聯想、惠普等跨國公司和初創企業。近日,中國電子報總編輯胡春民與劉啟航就云計算產業發展展開了深度對話。
世紀互聯高級副總裁/世紀互聯藍云ceo 劉啟航
國內用戶對云計算價值認知仍不足
胡春民:目前,全球云計算發展呈現什么樣的新特征,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劉啟航:從云計算技術發展的演進看,我們要承認一個事實,中國云計算市場早期是以國外企業為主導的。近年來中國云計算產業處于高速發展狀態,這也體現了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對于國內的影響。
關于在未來云計算的發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特征,個人判斷有兩點:一是全球云計算還會持續高速發展;二是中國的云計算市場特別是公有云市場的發展,雖然不一定會像消費互聯網的發展那樣實現彎道超車,但一定會走出中國自己的特色。藍云作為一個擁有國外最先進技術的公有云平臺運營商,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更積極的角色,把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與國內云計算市場的發展特點更好地銜接起來。
國內與國外云計算市場的一大區別在于:一個是提供資源為主,一個是應用驅動為主。目前國內云計算市場還是以資源型需求為主導,iaas占比很高。而美國主導的國外云計算市場則以saas為主,更強調應用與服務。gartner發布的2019年市場數據顯示,中國云計算市場底層資源型服務占60%%uff0csaas服務層面只占30%%u3002全球云計算市場則是底層資源服務只占不到25%%uff0csaas服務占64%%u3002可以說,在云上面的應用與服務目前在中國才剛開始。
從目前國內云計算市場的主要痛點來看,還是用戶對于云計算價值的認知不足。這點很關鍵,因為在云計算時代很多創新是由用戶產生的,公有云提供商更多扮演的是基礎資源提供者的角色。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政策導向及其他客觀因素的推進,我們對未來幾年的發展非常有信心。世紀互聯藍云有一個愿景是“云端的世界,簡單而精彩”,就是讓合作伙伴和用戶輕松上云、簡單用云;盡情享受最佳的服務體驗,順暢感受云端的無限精彩,然后充分釋放他們的核心價值和潛力。這是未來發揮藍云優勢的主要方向。
云計算全球化趨勢不會逆轉
胡春民:這兩年歐洲正打造“蓋亞—x”云,諸如歐洲這樣的區域市場更趨向采用本地廠商的云服務,但微軟、亞馬遜、阿里云等都是全球布局,你怎么看這一矛盾?
劉啟航:目前我們看到全球化進程中出現一些小波折甚至部分逆全球化傾向,這很正常,是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經歷。個人仍然相信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同時,從數據安全或“主權云”等維度看,這也是全球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這不會導致全球化停止。
政策層面可能需要對此有更多規劃。比如早年互聯網的發展,很多情況下是應用驅動,先用起來再進行政策規范。而對于大量云計算的數據,特別是一些與國家、與國計民生相關的重要數據和信息,通過政策予以規范,可以把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降到最低。
這也需要云計算廠商積極參與,并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技術層面,如何在共享信息的同時去除敏感數據,進行有效的管理,需要云計算廠商提供技術手段;二是應用層面,究竟哪些應用、哪些場景能夠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需要云計算廠商未來去繼續探索。不同階段遇到的不同問題,要用不同標準的技術手段解決。比如最近大家關注的一些中國的app被印度下架的事件,就是典型的一個極端案例。但我相信最終相關企業一定會找到辦法解決,使得網絡技術的無國界性得到延續。
疫情催生云服務需求是短暫的
胡春民:今年以來,疫情讓很多商務活動都搬到了云上,有人說這對云計算是一個機會,同期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新基建”建設。你認為疫情和“新基建”將給云計算帶來哪些影響?
劉啟航:這次疫情對于某個企業或行業來說,首先展現出來的是問題。從為用戶提供的服務或產品角度看,給云計算企業提供了一次真實的檢驗機會。有些用戶發現,原來頭腦中認知的云計算和今天上云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有很大差距。最直接的一個例子,面對突然暴漲的賬單,有些企業用戶才發現自身連最基本的云賬單能力都還沒有,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通過原始的手段進行分帳和記賬。有問題產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這會帶來解決問題的機遇。
個人認為由于疫情帶來的部分需求是短暫的。疫情得到控制解決后,云計算行業的發展還是要回到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道路上。但一批應用會通過半強制性的上云呈現出新的價值點,甚至會形成新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未來半年多的時間里,無論從市場角度或用戶角度都可能有大量的討論:一是暴露的問題點在哪里,二是針對問題如何解決,三是針對外界的不確定性,會產生什么樣的業務、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技術創新。關于這些變化和討論,世紀互聯藍云作為云計算服務企業特別關注。這是藍云的機遇,因為我們七年磨一劍,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系統化、高質量的云服務解決方案,像伙伴一樣幫助企業客戶在上云和應用的過程中體驗更順暢高效的云轉型過程,助力企業釋放出更大的商業價值。目前世紀互聯藍云已經服務了兩千多家企業客戶,包括百余家全球財富500強的優質頭部客戶。我們有信心未來世紀互聯藍云有能力服務好更多的客戶。
胡春民:在推進“新基建”的進程中,如何避免“重建輕用”的現象?
劉啟航:我們預測在未來12個月到18個月,會有大量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涌向市場。對于這些新數據中心,上線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認清自己的客戶在哪,誰會用。數據中心資源不像高速公路或者鐵路,有很清晰的社會價值可以衡量。數據中心的設備投資會很快折舊,還會消耗如電力、土地等很多資源。這種大規模的投資如果缺乏一定的規劃,只是為了各自的“領地”而加速投資,那么未來如何把這些投資轉化成實際的經濟動力就至關重要。
轉化過程中我認為有兩點非常關鍵:一是如何讓企業更方便地使用這些資源;二是如何讓資源和需求的對接方式更智能。這兩點恰恰是藍云正在重點推進、重點研發的領域。我們希望未來特別是明年大規模資源上來以后,能夠讓用戶需求和資源的對接更方便、更智能,讓用戶通過使用 “新基建”的資源來服務其自身業務,釋放其自身業務價值,這其中的智能化是我們的重點投入領域。我們的使命就是“讓云計算更聰明,讓云服務更高效”。
云計算核心是“數據價值利用”
胡春民:5g、邊緣計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何與云計算融合發展,將帶來哪些新機會?
劉啟航:無論是5g還是物聯網、邊緣計算,其核心關鍵詞是“數據”。因為這些物聯網設備要產生大量的數據,5g作為一個通路要為數據提供傳輸的能力,這些數據需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去處理,所以云計算是必然選擇。
但是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所有這些都必須要依托于實際的業務場景,企業到底怎么通過場景來產生效益,是發展物聯網的關鍵。目前看,能夠發揮到物聯網、5g、ai等諸多要素結合而產生特定價值的這種應用領域還很有限。在智慧城市、車聯網等大家看到了一些應用場景。但這些場景并沒有在商業上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更多的是政府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在用。究竟如何讓這些要素聯動組合成的物聯網對我們的真實生活、生產經營產生真實的盈利模式,還有待觀察和探索。
胡春民:在互聯網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進階中,很多人認為 “行業云/園區云”是未來的重點,對此你怎么看?
劉啟航:其實“行業”這個詞可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互聯網it技術就是在打破行業壁壘,把不同行業融合,所以我們看到跨行業的場景不斷出現。目前“行業云/園區云”,我們看到三個層面:一是政府層面。比如智慧城市,尤其是疫情發生后催生了很多跨領域的管理類的應用場景,比如精準定位、疫情數據分析追蹤、政務處理等,都是很典型的政務管理應用。二是制造業層面。這也是我們關注的一個“主戰場”,會產生像智慧工廠、智能制造、智慧供應鏈這樣的打穿了好幾個行業體系的大數據平臺,實現了跨行業的場景應用。三是物聯網層面。在物聯網的大場景下,能真正落地、真正產生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較大型的物聯網應用,也許會在未來兩三年內產生。
云計算的三大流派各有機會
胡春民:中國市場上有很多云供應商:有微軟azure、亞馬遜aws等國外廠商,有it企業出身的浪潮云、華為云、曙光云等,有電信運營商的中國電信云、移動云,還有互聯網為代表的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等,你覺得它們的各自優勢在什么地方?在云計算下半場最終會形成什么樣的競爭格局?
劉啟航:國外云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頭部聚集效應,其實現在國外公有云的玩家已經很少。國內云市場的發展則方興
電腦沒聲音了如何恢復 電腦突然沒聲音的解決教程弄了這個證書域名也打不開網站后臺也沒反應了而且這個不加的是成阿里云服務器公有和私有的區別怎樣把網站上傳到阿里云服務器上請解除服務器鎖定-云服務器問題主機打開慢-其他問題服務器上不去幫看看怎么回事網站無法打開報錯-市場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