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流量的討論一直是熱度話題,尤其在拼多多在微信異軍突起、字節跳動躋身巨頭威脅騰訊開始,不少人都有了一種觀點,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
有一篇文章,直指微信的流量被字跳威脅。字跳在不斷吸騰訊系的流量,讓后者需要「背水一戰」。
在這些朋友眼里,騰訊阿里地位不保,bat 里的 b 會暴打 at。
偏古典一些的互聯網朋友,又對這種流量嗤之以鼻。認為拼多多的假貨遍布、活動耍猴,抖音的內容低劣、信息繭房,等等,除了對下沉市場的用戶質量的質疑,更多的是對這類流量可持續性的擔憂。
在這些朋友眼里,字跳既威脅不到微信,也威脅不到淘寶。
所以感覺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我也一直在觀察和思考,接下來說說我的想法。
一、流量肯定不是一切
先說最重要的結論,流量肯定不是一切,這是十分確定的。可以反駁的維度有很多。
首先,流量只是一個數字,流量占據的用戶心智(用戶需求)決定了流量的價值。比如微信和手電筒 app 都有 12 億的流量,價值天差地別。
俞軍老師說,用戶是需求的總和,也是這個意思。
其次,流量不是價值的來源,流量是價值的結果。一個流量型的產品,一定是先提供了價值,才有用戶來的,不提供價值,用戶就會流失。本質上,用戶對任何產品都沒有忠誠度,只對用戶價值有忠誠度。
iphone 足夠好用,再鐵桿的手機用戶,也不會堅持用諾基亞了(頂多拿個備用機做紀念)。14-15 年 o2o 大戰的時候,潮起家家都有流量,潮落紛紛都得退場。
最后,流量能不能轉化成好的結果,也是要看變現效率(商業模式)的。有好的流量、優質的用戶群,但沒找到好的方法變現,也沒有意義。
二、用戶需求 用戶場景 = 流量
不管怎么說滴滴的補貼策略多厲害、怎么說字節跳動的增長中臺多出色,沒有一個穩固的用戶價值地基,增長就是在純粹燒錢。
o2o 大戰后,出行和外賣兩個領域留下了巨頭,并非是他們燒錢燒得最多,而是他們創造的用戶價值很確定:出行和外賣更便捷了,本質是預期確定性 服務穩定性。
預期確定性是依賴信息化后良好的分單調度體系完成的,傳統出租車和門店自配送的外賣,效率低下,用戶無法有準確預估時間;服務穩定性是依賴服務的標準化(送駕、送餐)完成的。大量的 o2o 要么沒有創造效率的優勢,要么因為非標無法提供穩定的服務,因此退場(參考:技能共享平臺的啟發性分析)。
再看字節跳動,增長當然足夠出色,但內容匹配(算法推薦) 沉浸式短平快的消費方式帶來的 kill time 場景下的極佳體驗,才是流量的本質。
如果抖音的包袱不夠多,如果匹配的效果不夠好,都會直接影響流量。在這個過程中,出色的組織建設 增長中臺,是個放大鏡,可以把價值翻倍;但不是創造價值的部分。
同樣的,拼多多也是真的足夠便宜,有游戲娛樂的成分,并且讓此心智深入人心,才能有如今的流量。否則社交裂變做得再有效果,用戶進來就走,意義不大。
不同的場景流量價值不同,因此,誰離用戶更近,誰的流量價值更大。比如,同樣是電商體系,我們分為 消費決策 交易 交付幾個步驟。很顯然,消費決策離用戶更近,所以微信/拼多多/手淘在這方面的流量價值就很大,而電商生態里的第三方店鋪工具、快遞四通一達,也有用戶流量,但價值就弱很多。
三、流量 變現場景 成本收益模型= 商業模式
有流量不一定能賺錢,還要有合理的商業模式。
相關的核心要素是:
第一,變現場景。
有的流量用戶是毫無付費意愿的,可能就很難用直接的收費方法,廣告可能就合適。有的流量,用戶質量很高,反感廣告,愿意購買會員,又是另外一回事。總之,變現場景代表的是用戶的意愿。
抖音天造地設的一點,就是廣告即內容(早在今日頭條時期就提出了)。廣告和普通內容不是割裂的,這點百度和谷歌也有過嘗試,但在抖音里徹底融為一體,有時甚至用戶是無感知的。這就是廣告模式的理想變現場景。
微信的生活場景小額支付的場景更好、轉化率更高;螞蟻的理財場景更好、轉化率更高。這些也是老生常談的了,不做贅述。
第二,成本收益模型合理。
很容易理解,搭建商業模式所需的成本要帶來足夠的收益。最好的商業模式,就是找到最低成本的、最高收益的模型。
比如一個平臺,有可以轉化成電商用戶的流量,是自建電商還是跟電商平臺合作呢?除了未來的戰略考慮,主要就看自建和合作的 roi 是怎樣的,哪種賺得更多。這才是商人合理的思考方式。
說到這里,就是想反駁常見的論調:字節跳動有了流量,就可以做一切了。社交掃平騰訊,電商吃掉淘寶。
這是一種小說式的刺激情節,能夠引起讀者歡心。但企業家不是為了刺激而決策的,思考的是更現實的問題:如果重新搭平臺的成本太高、或者用戶的遷移成本太高,那為什么不是賣錢而是重新全做一遍呢?
社交且不提,打微信沒有意義;電商的話,要快速趕超阿里建立的交易平臺服務的壁壘,難度依然很大,這不是招幾個高 p 就能解決的事情。
如今抖音和快手都在試圖自建電商,那就要面臨淘寶和拼多多釜底抽薪的反抗,畢竟這是在斷對方的命根子。
所以折算到最后,依然是成本計算、資本游戲。資本永不眠:)
四、流量 a 轉移場景 = 流量 b
剛剛說的自建電商就延伸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流量之間能否順暢轉化?或者說,大流量的產品,一定能帶起來另一個大流量的產品嗎?
多年前會流行一個說法:高頻打低頻。實際上就是流量 a 能否帶動流量 b。這個問題本身意義不大,因為要考慮轉移場景。
我在出行行業,這個感觸很深。
快車體量很大是高頻,順風車是低頻,快車能否帶動順風車?可以。
共享單車體量很大是高頻,順風車是低頻,單車能否帶動順風車?不可以。
兩種答案,考慮轉移場景就容易理解了。快車的用戶本就有大量順風車的潛在用戶,都是乘車用戶;快車用戶在打車時發現有順風車功能,會覺得「發個單也沒啥成本,畢竟便宜一半還多」,就很容易接受順風車。
共享單車的用戶很可能日常是不打車的,用戶群體重疊度本就低;場景上看,單車的用戶是在路邊掃碼的,用戶是準備現在就要去 1-3 km 比較近的地方,而順風車是長單為主(司機不會接短單的),且匹配時間往往都很長,用戶連嘗試都不會嘗試的,轉化率就會特別低。
實際上,沒有好的轉移場景,就只是在流量 a 的產品中,開了一個流量 b 的品牌廣告位。
微信的流量非常巨大,但縱觀這些年,對微信流量運用最好的,還是拼多多,就是把握住了最好的轉移場景。
拼多多的轉移場景優勢在于:
拼團、砍價等營銷方式,非常適合在微信熟人關系中傳播;
低價為主的商品,嘗試成本很低;
低價的日用品,下單決策心理是:「這么便宜的衛生紙可以囤一些」、「水果看起來不錯可以買一些」。可以對比順風車如果做拼團:「我下次用順風車還不知道什么時候」。場景轉化率差很多。
看似簡單的問題,就的確構成了拼多多獲客的核心。反觀許多表面模仿拼多多的所謂裂變活動、微信生態產品,其實轉化場景未必有這么順暢,比如品類的覆蓋率(我身邊用得到這個的朋友就不多,分享轉化困難,像有的在線課程)、比如購買的場景(下次需要它都不知道是啥時候)、比如決策類型和難度(這個培訓班好不好,還是得去線下看看)。
其實說的這個公式,跟上一條成本收益計算是一回事。好的轉移場景,就是能降低成本,有協同效應;壞的轉移場景,就是貼廣告位,那廣告位賣給自家產品,還真不如賣給更合適的廣告主。
可以再聊聊短視頻、長視頻、直播這些內容產品作為流量 a,電商作為流量 b 的模式。
之前在跟瘋投圈的黃海聊聊新消費品的創業機會中就聊到了,短視頻適合展示效果會不錯的商品,比如美妝類,但由于內容本身提供信息量有限,在重一些的決策時用戶轉化就差;反觀一些數碼產品的長視頻評測,就有比較好的帶貨作用,但同時口碑積累、專業品牌的塑造,都需要挺長的時間。
看不同電商直播的帶貨效果,也很有趣。
1)快手直播
長尾效應明顯,而且快手老鐵文化下,用戶對播主的信任度極高、轉化效果極好。另外本身就是內容消費中的一環,購物即娛樂,有種拼多多游戲化電商的意思。從品類看,也是低客單價、下沉的商品居多。
有趣的是,雖說同歸一個爸爸,快手和拼多多勢必是要試探對方的邊界的。側重 kill time 的內容消費、購物決策,又都是下沉市場,搶占的恐怕是同樣的用戶時間和心智。
2)抖音直播
馬太效應明顯,帶貨效果極差,更多的是品牌效果。最近的一次帶貨翻車是知名笑星許君聰,2000 萬的粉絲,400 萬的坑位費,只賣出不到 70 萬的貨。老羅的直播也硬生生把 cps 模式給拽成了 cpm 模式。
巨大的曝光量 明星效應 帶貨效果很差的場景下,在抖音的直播更像是「動態廣告」,并非是「用戶消費決策內容」或者「導購」。
3)淘寶直播
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塊是馬太效應極強的李佳琦、薇婭式的直播,他們的帶貨效果極好,但一般的網紅直播很難分到羹;另一塊,是特別長尾的店鋪直播,更多用在「想買這個商品時看看效果/功能如何」的場景,本質上是圖文詳情的升級。
所以總結下來,快手的直播更像是一個很好的轉移場景,讓流量 a 為流量 b 的賦能產生了 1 1>2 的加持效果;抖音則更像是在流量 a 上面做流量 b 的廣告;淘寶的店鋪直播是存在好的轉移場景的,而網紅直播,其實感覺更像獨立開辟的新流量 a。
剛剛提到的快手和抖音都要嘗試做電商閉環,產生的價值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移動寬帶無法訪問-其他問題word目錄怎么自動生成 word生成目錄怎么操作步驟如何在云服務器部署網站服務器出問題了-其他問題百度云服務器的維護怎么做網站的推廣php dir()函數如何使用備案被退回?-備案平臺